3.4.1森林公园所属自然区系 根据吴征镒教授关于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布,刘墉板栗园属泛北极植物区的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公园地处鲁东南山地区丘陵区,位置特殊,地形多样,气候适宜,植物区系具有植物种类丰富、优势现象明显、区系古老、分布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等特点。 3.4.2森林植被特征 公园有林地以人工林为主,森林覆盖率91.2%。主要林分包括黑松(赤松)林,侧柏林,刺槐林,经济林,麻栎林为主的天然次生林,麻栎林,枫杨林。 刘墉古板栗园以古板栗为主,百年以上古树1万余株。 3.4.3公园内主要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 3.4.3.1主要植物种类 园区有维管植物有91科、340属、598种,其中国家Ⅰ、Ⅱ级保护植物4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植物2种,《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红皮书》中所列植物2种,“山东省稀有濒危植物”17种。 3.4.3.2重点保护植物 1、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 (1)根据国家林业局、农业部1999年9月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密州森林公园维管植物中,有4种属于国家I、II级重点保护植物,其中:中华结缕草、野大豆2种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银杏、水杉2种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植物,在森林公园栽培多年,长势良好。 (2)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植物 根据197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规定,森林公园内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植物有兰科植物2属2种,即绶草属的绶草和羊耳蒜属的羊耳蒜,全为II级。 2、山东省稀有濒危植物 根据《山东稀有濒危保护植物》对“山东省稀有濒危保护植物”的建议,森林公园内含“建议”中的“稀有濒危保护植物”17种。其中:渐危种10种,稀有种7种。 3.4.3.3植被类型分析 采用优势种原则作为划分植被类型的标准,把植物群落中各个层或层片中数量最多、盖度最大、群落学作用最明显的种称为优势种,主要层片(建群层片)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按上述分类原则将常山植被类型划分为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灌草丛3种类型。 1、针叶林 森林公园的针叶林主要为侧柏林、黑松(赤松)林群系,面积占公园有林地面积的32.9%,构成森林公园的常绿基调。 (1)侧柏林 侧柏是石灰岩山地造林的先锋树种,为中国半特有种,除中国外仅在朝鲜有分布。侧柏广泛分布在华北地区的各个地方,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分布很广,山东是侧柏中心分布区之一。公园内的侧柏林是诸城市生长最好的一个重要典型,主要分布于常山顶部安华塔与碧霞宫之间道路两侧(主要为北侧),分布面积约23.3hm2,胸径在8~10cm,树高5~8m,平均冠幅达3m。 (2)黑松、赤松林 黑松林主要分布在山体中下部,主要是近几年栽植的人工林,分布面积约604.7hm2,胸径在8~10cm,树高4~8m,冠幅1.5~3m。常山西坡分布有赤松林,与黑松林形成混交林,赤松胸径在10~15cm,树高5~8m,冠幅3~4m,约12000株。马耳山景区五环亭东坡分布有胸径10~20cm的黑松,最大的胸径达25cm;另外,竹山、石人山、寨山、石八盘山体的中上部还分布有大量的赤松、黑松林约550 hm2。 黑松、赤松林伴生树种主要有刺槐、黄连木、元宝槭等。林下通常没有非常明显的灌木层,灌木层的总盖度5~40%,灌木不仅盖度小,而且生长低矮,这与黑松林适生立地条件差有直接的关系。林下灌木主要有荆条、达胡里胡枝子、酸枣、三裂绣线菊、连翘、锦鸡儿、小叶鼠李、卵叶鼠李、小花扁担杆;草本层主要有白花绣线菊、白羊草、黄背草、橘草、狗尾草、鹅观草、蒿属数种、大披针薹草、中华小苦荬(苦菜)、委陵菜、长蕊石头花、女娄菜、紫花地丁、珍珠菜、茜草、结缕草、中华卷柏等,盖度30~60%。 2、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由暖温带落叶阔叶树种组成,主要有刺槐、栎类(麻栎、栓皮栎)、枫杨、经济林、杨树林等。 (1)刺槐林 森林公园刺槐林主要为萌芽林,主要分布在中下坡的冲沟内,种类组成比较简单,乔木层通常只有刺槐一种,偶尔也可见麻栎、栓皮栎、榆等。常山景区分布面积约43.3hm2,胸径在10~30cm,树高12~14m,平均冠幅6m。马耳山景区神泉和太公祠四周的山谷分布40hm2刺槐林,胸径10~30cm,树龄多在30多年以上。竹山盘山公路四周分布77hm2刺槐林,胸径在10~18cm,树高8~12m,平均冠幅6m。 刺槐林下通常灌木层植物种类也都是其他群落常见的种类,但一般不形成明显的层次,常见的种类有胡枝子、荆条、酸枣和紫穗槐等。 草本层植物的组成常因土壤条件的不同而异。在土壤湿润的地方有野古草、野青茅、画眉草、唐松草、地榆、鹅观草、龙牙草等;在干旱贫瘠的地方,大披针薹草、白羊草、荩草、宽叶隐子草、结缕草、长蕊石头花、青蒿、委陵菜、蓬子菜、狗尾草、小花鬼针草、白头翁等常见;土壤特别瘠薄的地方,地椒及瓦松占优势。 (2)麻栎为主的天然次生林 建群树种主要为麻栎、栓皮栎、刺槐等,还夹杂五角枫、黄栌、槲树、鹅耳枥、连翘等树种。本群系为天然次生林。 麻栎为主的天然次生林位于常山东南坡,分布面积约有80hm2。麻栎平均胸径为15cm,平均树高为8.7m,平均冠幅为2.2 m,最大胸径为18cm,最大树高为9.8m,最大冠幅为3 m。 (3)麻栎林 竹山也有麻栎灌木林。麻栎林郁闭度0.9。林下灌木以黄荆、胡枝子为主,草本主要有野古草、鹅观草、黄花蒿、小花鬼针草、荩草、中华小苦荬、低矮薹草等。麻栎喜光,深根性,抗干旱性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作用强。 (4)枫杨林 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中、华南及西南各地,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最为常见;朝鲜半岛亦有分布。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沿溪涧河滩、阴湿山坡地的林中,现已广泛栽植作庭院树或行道树。 枫杨林集中分布在常山景区雩泉亭北侧,面积55hm2。枫杨胸径在20~50cm,约4000株,最大的胸径达52cm,树龄近百年。 枫杨林林下灌木以黄荆、胡枝子为主,草本主要有狗尾草、黄背草、野古草、鹅观草、艾蒿、一年蓬、葎草等,盖度0.6。 (5)杨树林 杨树是我国重要的栽培树种,在全国的林业生产及生态防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杨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几乎遍布全国,集中分布在华北地区。杨树林是山东面积最大的落叶阔叶林,无论是平原还是山区、沿海还是内陆、城市还是乡村,都可见到栽培的杨树。 公园内的杨树林大多是近年来栽植的杨树丰产林,树种以毛白杨、107杨为主,分布在山谷及山麓,总面积321hm2,一般胸径10~20cm,平均树高为20m,平均冠幅为4~5m。 杨树林乔木层通常只有杨树一种,杨树林下一般无灌木层,草本植物也比较少,常见的有知风草、狗尾草、牛筋草、藜、益母草、萹蓄、水蓼、铁苋菜、长萼鸡眼草、刺儿菜等。 (6)经济林 板栗是森林公园的特色经济林景观,刘墉古板栗园景区中,古板栗树密布,其中百年以上树龄的1万余棵,明清板栗树就有3000多棵。品种有早丰、处暑红、红毛、青毛、园刺、喜丰、铁钯子、红光、年底板、12、26等三百多个,其中优良栗种40多个,年产板栗30万余公斤。 其他经济林集中分布在密州森林公园的中下部,形成以桃、板栗、樱桃、柿子等为主的景观,主要以盛果期果树为主。春天繁花似锦,浓香四溢;夏秋果实累累,景观迷人,可利用开展果品采摘等活动。 3、灌草丛 灌草丛是以中生或旱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要建群种,同时其中散生灌木的植物群落。森林公园灌草丛的优势植物为旱中生,多年生野古草、白羊草、黄背草、结缕草、大油芒、荻等禾本科植物。中温性的落叶灌木种类稀疏,并零星地分布于群落之中。共有三种类型:(1)黄背草灌草丛;(2)白羊草灌草丛;(3)野古草灌草丛。 (1)黄背草灌草丛 本群系的建群种为黄背草,在数量上黄背草占优势,和黄背草伴生的灌木主要有黄荆、酸枣和三裂绣线菊,常见的草本还有野古草、结缕草、翻白草等。该群系分为黄荆—黄背草群落和三裂绣线菊—黄背草、野古草群落2个主要群丛。森林公园内多属于前一群丛。 黄荆—黄背草群落是森林公园分布较广的群落类型之一,常见于山地的阴坡或半阴坡,阳坡土壤深厚处也有斑块状零星分布。群落下的土壤条件较好,土层厚度30~50cm,土壤含水率(7~9月,下同)为15~20%,有机质为2~4%。裸岩面积一般为15%以下。群落一般高度为80~100cm,盖度大于50%,最高可达80%以上。灌木层中以黄荆最多,也有少量的酸枣、胡枝子、地椒等。草本层可分为2~3个亚层,第一亚层主要是黄背草,还有白羊草、野青茅、野古草和蒿属植物;第二亚层高度为20~40cm,组成种类有荩草、宽叶隐子草等;第三层高度在20cm以下,以大披针苔草为主,还有委陵菜、翻白草、结缕草等。 (2)白羊草灌草丛 本群系的建群种为白羊草,在数量上以白羊草占优势,广泛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区。组成群落的灌木主要是黄荆和酸枣。该群系可划分出黄荆——白羊草群落和黄荆、酸枣——白羊草群落两个基本群丛。 森林公园多属前一种类型。黄荆—白羊草群落是森林公园分布面积较大的群落类型。常见于山地的阳坡或半阳坡。生境特点是裸岩面积大,多在30%以上。群落下的土壤瘠薄,土层厚度15cm左右,土壤含水率为6~10%,有机质为1~3%。群落特征是植物种类贫乏,结构简单,群落盖度低,只有20~40%,高50~80cm,以白羊草占有绝对的优势,在土壤稍深厚的地方可见到黄背草,此外还有荩草、宽叶隐子草、翻白草、结缕草、米口袋等。灌木层以黄荆为主,还有酸枣、小叶鼠李、达呼里胡枝子、地椒等。 3.4.4 公园内野生动物资源 按照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密州森林公园属古北界、华北区、黄淮平原亚区。生态类群属暖温带旱作区农田动物群,温带森林—森林草原动物类群。根据山东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及气候条件,脊椎动物特别是陆栖脊椎动物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密州森林公园属于山东陆栖脊椎动物四个动物地理小区中的鲁东南山地丘陵区。 据现状调查,结合林业、农业、水产、科委及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题调查与研究,参阅《诸城市农业区划报告》、《诸城市志》等有关文献记载,对该园的动物资源进行了统计和分类。目前,密州森林公园初步记录野生脊椎动物192种。其中,其中鱼类35种、两栖类6种、爬行类8种、鸟类125种、兽类18种。 公园处于山区与平原的连接地带,南向鲁中山区,东邻黄海,因而成为候鸟越冬路线上非常重要的停歇地,鸟类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Ⅰ保护鸟类1种,为金雕;国家Ⅱ级保护鸟类25种。习见种主要有:麻雀、喜鹊、灰喜鹊、山斑鸠、环颈雉、乌鸦、金雕、四声杜鹃、二声杜鹃、戴胜、燕类等。 兽类主要有黄鼬、艾鼬、田鼠、野兔、狐、狸、狗獾等。两栖类主要有青蛙、蟾蜍等。爬行动物主要有虎斑游蛇、白点锦蛇、赤链蛇、丽斑麻蜥。区域记录淡水鱼类6目,10科,55种,多为中国江河平原鱼类,鲢、鲫、鳙、鲤、鲇等构成该区鱼类的主体。密州森林公园具有景观价值或食用价值的无脊椎动物有蚯蚓、东方钳蝎、蜘蛛、约安巨马陆、马陆、蝴蝶、蜜蜂、蝗虫、蟋蟀、蝉、蜂、螳螂、油葫芦、蝼蛄、芫菁、天牛等,具有景观价值和科普教育意义。 总之,刘墉板栗园公园陆栖野生动物具有古北界和东洋界过渡的特征,在成分上仍以古北界为主,是我国暖温带地区种类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森林公园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为鸟类的繁衍生息、迁徙越冬提供了优良的栖息环境。较多的珍稀濒危及特有的动物种类,不仅具有动物资源保护的自然条件,也有较好的动物资源增殖与补充前景。 |